阅读历史 |

第二百零八章 历史的惯性(1 / 2)

加入书签

张角是太平道的领袖,是黄巾军的精神支柱,他的倒下意味着黄巾军内部将会出现继承者的明争暗斗。

虽然张梁和张宝一个号称地公将军,一个号称人公将军,但他们其实都是依附在张角的护荫下才能走到这个位置,并没有真正掌控全军的能力。

此时黄巾军内部分成了三大阵营,势力最大的是马元义、何义和波才组成的渠帅军,他们坐拥最大的兵权。

因为一直打胜仗,渠帅军已经有点目中无人,他们是坚定的造反派,一直嚷嚷着想要张角自立为王,然后分封诸侯。

第二阵营就是由张角的弟子,太平道张牛角、张燕、张曼成组成的太平军,他们是中立派。

第三阵营就是由伍异、张梁和张组成的张角近卫军,因为伍异的存在,这部分人是想偃旗息鼓,偏安一隅等待乱世出现的保守派。

其实战事持续了一年,焦头烂额的东汉王朝已经无力一直征讨冀州的黄巾军,所以朝廷来了不少招安的天使,打算让黄巾军由匪转兵,换个方式平乱。

虽然张角的太平道鼓噪农民起义,不过百姓争斗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,一直纷争并不是他们所愿,因此冀州的百姓也逐渐不愿意再起兵祸。

伍异差一点就能说服张角隐忍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起兵,可惜这个节骨眼这位大贤良师就病倒了。

黄巾内部分崩离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伍异也不去强求挽回,他只能保住太平道的血脉,而这个后手他也早已做好准备了。

幽州牧刘虞,就是伍异的后手了。

刘虞为人宽厚,以仁政著称,即使在幽州这样的的边疆地带,又被外族虎视眈眈,依然能让百姓安居乐业,外族镇服,故以被人所称道。

黄巾的兵锋进入了幽州之后,刘虞就一直不忍百姓流离失所而退让,当地的百姓也不愿加入黄巾同流合污,以至于张角都没有把心思放在幽州上。

可是伍异不一样,他看中刘虞的性格,是能容忍黄巾降将的存在,因此一直有跟刘虞联系。

公元185年秋,黄巾起义的领导者、大贤良师、天公将军张角猝然病逝。

185年冬,马元义率兵于祁山与皇甫嵩决战,黄巾溃败连丢十余城,渠帅波才被朱儁追击至安阳击杀。

186年春,张宝率军从邺城出兵,切断皇甫嵩粮道,皇甫嵩无奈停止进军。

186年夏,卢植被重新启用,与皇甫嵩、朱儁三军齐出,兵临邺城。

邺城内部发生暴乱,卢植趁机派兵攻城,邺城得破,黄巾往北败退于临水遭遇曹操和袁绍的大军,被杀的丢盔弃甲,渠帅何义被杀。

186年秋,退守邯郸的黄巾坚守三个月后被皇甫嵩破城,死伤无数,黄巾一分为三败退。

马元义带人逃到广平被朱儁埋伏,中箭身亡。

张白骑率众据守广平郡,最终城破身死。

由贼首张梁张宝带领的最后部队则在武安与卢植展开最后的决战,最后张梁张宝战死沙场,黄巾自此四散,各自为军。

187年春,一支看似流民的大部队来到了幽州蓟县,刘虞迎来了自己的得力助手,太平道张角的嫡传弟子伍异。

从这里开始,历史回到正轨,董卓在凉州的卓越战功依然让他成功晋升为前将军,拥兵自重。

到了189年,灵帝驾崩,皇子刘辩继位,何太后临朝听政,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。

伍异这一次选择了跟随历史的惯性,并没有过多的去干涉,他要做的只是让自己苟存性命于乱世,以求名声闻达于诸侯。

跟随刘虞的这段时间,伍异确实做到了,虽然是寒门出身,但是手上的兵权,在边境抗击外族打下的功绩让他声名大噪。

董卓进京之后,伍异选择站队董卓成功获得了一郡太守的职位,成功熬出头。

之后的剧情就是曹老板的发家史了,而伍异也选择了曹操刚刚发迹的时候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。

虽然麾下的兵权很快就被曹操忌讳而分散出去,甚至在曹操成为了兖州牧后,伍异甚至没有继续获取战功的机会,只能留在陈留成为一个清闲的高官,但是他却知道他已经成功了。

只要不得罪曹操,不加入后面夺嫡的事件当中,他就能够善终。

【叮!】

清脆的系统提示音响起,彷如黄粱一梦的伍异睁开了眼睛,眼神当中尽是看透人生的淡然和淡漠。

那是属于垂垂老矣的人的眼神,亦是历尽沧桑的无奈。

不过很快,记忆当中的片段开始压缩,如电影一般飞快划过,那些经历过的回忆、情绪、感觉快速消散,伍异的记忆回到刚刚进入休眠仓基地的时候,脑海中留下的只是一部电影般的影像而已。

这就是休眠仓基地的强大之处了,体验的时候是亲身带入,离开之后又不会有后遗症。

否则伍异每天经历一次新的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